護欄是車輛行駛安全的重要保障,波形護欄由于具有降低車輛和駕乘人員沖撞的能力,起到有效地保護作用,降低事故造成的危害。公路上使用的護欄按其路段可分為一般路段防撞護欄和橋梁護欄,按其設置位置可分為路側護欄和中央分隔帶代護欄;按其防撞性能又可分為柔性護欄、半鋼性護欄和鋼性護欄三種。半鋼性護欄是一種連續的梁式結構,具有一定的鋼性和柔性,依靠護欄的彎曲變形和張拉力來抵抗車輛的碰撞。由于半鋼性護欄的損壞部件容易更換,具有一定的視線誘導作用,對車輛、駕乘人員的綜合安全性能而且外形美觀,得以廣泛的使用。特別是高速公路采用的就是波形梁鋼護欄。

波形粱鋼護欄是半鋼性護欄,具有一定的鋼性和柔性,是一種用支柱固定的粱式結構。波形梁護欄的防撞性能是通過車輛與護欄的摩擦、車輛與地面的摩擦及車輛和護欄本身產生一定的彈、塑變形來吸收碰撞能量,延長碰撞過程的作用時間,降低速度確保人員安全和減少車輛損壞。
波形梁鋼護欄的設置根據不同的道路條件及設置位置,其防撞性能要求不同。設置于公路路基的護欄,按防撞等級劃分為A、S兩級t中央分隔帶護欄其防撞等級Am、Sm兩級
近日,為切實做好2017年全國干線公路養護管理檢查前的各項準備工作,湟源公路總段全體職工加班加點,全力開展公路養護工作。分別對G6京藏高速波形護欄及橋梁伸縮縫進行了清洗和沖洗;對倒共、共茶高速公路進行了路面坑槽修補,路面裂縫開槽灌縫,整修邊坡;對G109線路面病害路段進行了集中整治,并對沿線公路附屬設施進行了油漆刷新等工作。通過以上各項工作的開展全面提升了干線公路的使用壽命,提高了公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服務水平,為即將到來的“國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鏡頭一:晉紅高速公路施工現場
4月30日中午,玉溪晉紅高速公路寶峰段瀝青路面在太陽的炙烤下,路面溫度驟然升高。此時,中央分隔帶,兩臺機械同時作業,十多名工人正抓緊時間對波形護欄立柱進行安裝,遠遠望去,沿線白色立柱橫平豎直的外觀在黑色瀝青路面的襯托下就像一列衛士整齊站立中間,煞是好看,這是公路交安工程的一部分。
就在工人施工過程中,晉紅機電標工程一部人員也巡查到該現場,帶頭的是部門副主任李杰,曾參與過貴廣鐵路的建設,對于線性工程管理具有豐富的經驗。
據李杰介紹,由于標段承建項目昆陽立交到光山4號隧道30.7公里的交安及全線49.3公里的機電、消防、三大系統的安裝、調試工作,水管路、電線路千絲萬縷,而同時作業和交叉作業面又比較多,現場管理要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術能力,故每天進行巡查是必不可少,特別是節假日,重點對已完工程區域查一查是否會受到破壞,巡視每一個正在施工的點是否按照進度要求開展,標準是否符合規范要求等。除此之外,還需要與地方老百姓打交道,如周邊防塵降噪,消防系統紅線征地拆的協調工作等,要耐得住性子,沉得下心去溝通、協調,在種種壓力下,辛苦是不言而喻了。
·
在一旁的青年員工馬欣然是去年新畢業大學生,在工作過程中讓自己感觸最深的就是能夠把書本上的知識結合實際運用到工作中,過程中溝通能力也提高了不少,他說道,“能夠把自己參加工作的第一個工程干好,也是人生一個好的開端。”
而對于工程節點是否能夠按期完成,李杰和馬欣然都信心滿滿。進入5月,機電、消防工程進入收尾,而交安的標示標牌、三大系統的管路鋪設、設備基礎澆筑、光纖鋪設、設備安裝將迎來高峰期,工作壓力雖然會不斷加大,但全員會凝心聚力、全力以赴,保障7月初的設備聯合調試,為7月底通車投產運營做好一切準備。
鏡頭二:江通高速公路施工現場
江通高速公路即玉溪市江川區到通海縣高速公路,起點為江川區紫紅壩,終點為通海縣秀水溝,全長為33.84公里,設計雙向四車道,時速80公里/小時。
玉溪市江川區的氣候可謂是變化多端,早晨還陰云密布,到了午間就烈日炎炎。就在到白衣寨大橋的施工便道上,一陣狂風吹起了沒有硬化過的路面塵土,把車子擋風玻璃遮掩得幾乎看不到前方,此時路邊幾位工人正抓緊對排水溝的加固,面前風塵劃過,于手頭的事情顯得那樣的微不足道。
行駛一段距離后,便道旁的坡底下,一座雛形的大橋展現在眼前,這是江通高速主線白衣寨大橋。橋臺上一位頭戴紅色安全帽的管理員手持對講機,極目遠望,洞察著橋墩上每一位施工人員的操作動向。
他叫王志遠,橋梁三隊的現場負責人。由于長時間在露天環境下工作,經過烈日的炙烤,26歲的他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要大。他曾參與過昭會高速公路、晉紅高速公路的建設,或許是曾經在部隊服役過5年的緣故,身上總帶著一股子不服輸的勁,因此能迅速從一名普通的工人成為如今工區里能夠獨擋一面的技術、生產管理人員。
對于現場管理,他顯得非常嫻熟,身上帶有湖南人愛吃辣的干練。每天早晨七點前他一定會第一個到達現場,對工作面進行一一巡視。如:每個班前會什么時候召開,現場危險源辨識有沒有提醒,工人防護用品的佩戴,現場施工工藝流程的把控等,他都要督促到。在一標段所屬的工區里,他管理的橋梁三隊從進度、安全、質量方面的管控都是名列前茅的。
其次是工人的管理上,他獨到的管理方法也得到了許多工人的認可。梁場混凝土班班長郭師傅說,“別看他年輕,但是非常能吃苦,做事講方法方式,特別關心工人的安全,每天只有最后一名工人離開工地后,他才會離開,我們都很服他。”
從去年10月份進場至今近半年的時間里,他春節期間回去看望父母和身懷六甲的妻子后,在初六又匆匆趕回工地組織人員在春節后及時復工,負責的3座橋梁施工今年12月份要具備貫通的條件。“為了能夠完成節點目標,這里的工人基本一年才會回去一次,除了特殊情況外,都扎身現場,有時候都分不清節假日了,在食堂里看到菜品比較豐富的那天,才知道原來是過節了。”王遠志笑了笑說道。
王志遠猶如他的名字一樣,志氣高遠。“每每看到親自參與的工程一個個能夠安全、優質的交工驗收,自己的辛苦算是沒有白費。”
·
沿路而行,我們到達了項目關鍵控制性工程之一的雄關隧道進口。洞口金結加工廠內工人們正忙碌著,有切割的、焊接的、加工的。在僅隔50米左右的拌合站路口,一位年輕人出現在眼前,他正對一位工人安排著工作。后來交談才知道,他是項目一標工程二部的技術員王寧。
王寧是去年7月份剛畢業的大學生,雖只工作一年,卻顯示出比同齡人更豐富的工作經驗,或許這是因為長期都扎根在一線的緣故,也是在每一項紛繁復雜的協調工作后面顯示出來的老練。
一標段工程二部共有5人,主要負責大寨橋、路基、邊坡的現場調度、協調和“三檢”中的“一檢”工作,兼現場技術、安全的監督,工作任務繁重。五一節期間,他剛好上白班,從早上七點到下午六點,而晚上加班寫施工日志,核定工程量到十一、二點也是常事。像他一樣負責現場的人員,每天進隧道一個來回最少要走近1.5公里的路程,如果各工點出現問題,他們都得趕到現場處理,最累的一天是從晚上8點走到早上的6點,在四個工點來回的協調。如混凝土澆筑、配合比問題、隧洞炸藥協調、放炮時間、斷水、斷電、原材料供應等等,如果有環節脫節,就會使成品出現嚴重質量問題、工人窩工等,影響施工進度,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要盡可能快速的解決協調好一切問題,爭搶每一點時間。王寧說道:“如果哪天我接電話的次數少于100次,那是比較閑的一天。”
當問及想不想家的時候,他表情凝重。就在上個月,是父親60歲生日,作為獨子的他很想為父親過一個熱鬧的壽辰,但因施工工期緊、現場人手少,這個想法只能在心里擱淺,心里是覺得愧疚的。他說,“雖然如此,但在最美的年華里能夠從歷練中收獲果實,也是無怨無悔的。”
就在我們還想要進一步了解施工情況的時候,一個電話打過來,他歉意的說道“不好意思,有一輛水泥泵車輪子陷到泥里了,我得要先去處理。”說完后匆匆離開。看著他的背影,現場隧道隊的隊長黃建感慨的說道,“因為他們的沒日沒夜、任勞任怨扎身在一線,總在最關鍵的時候幫助我們協調、理順各環節的關系,才保障了工區所負責施工的各項節點目標完成,應該為他們點贊。”
鏡頭三:元江農村公路施工現場
玉溪市元江農村公路,蜿蜒600公里的施工戰線,蜿蜒盤旋于大山之間,山高、路險,施工的難度可想而知。
五一節一早,測量隊的覃先森及他的隊友要到80多公里外的撮洼線阿不都分線進行復測。我們驅車近一個半小時到達阿不都,但復測控制點離公路要走近兩公里的山路。元江紫外線強,屬高溫地區,高溫最高時,室外可達50多度,稍微走動一下就會讓人全身汗流俠背。
只見他背著背包,手上提著三腳架和工具袋,邊走邊與我們談笑,看似毫不費勁,一臉陽光的笑容,感染到周圍的大家。工作近7年的覃先森,是元江項目測量隊隊長,雖然身材瘦小但比較干練。他說,之所以精力充沛,是心里充滿了求知的動力,每當收獲那么多有效的數據,自己的汗水撒播在工程建設的一段段路程上,就算再辛苦、再累,都是幸福的。
元江農村公路施工比較分散,主要有撮洼、龍孔、都督、龍大等8大主線,僅撮洼線的支線及岔線就有阿不都、雙箐、大哨到大哨腳、大哨、十二彎、新寨岔線、載垤岔線等21條線路,8大主線及周邊的支線、岔線的路基、橋梁周邊布置近150多個控制點。每個點連起來,就像一張網覆蓋在公路的上空,被稱為控制網。就是這樣的一張網,指引著整條公路修建的方向和對其質量的控制。工程建設前往往是控制網點測量先行,測量人員先要對全線的基準點進行復核無誤后,工程才能夠開始動工。
測量工作是腦力與體力的結合,辛苦程度許多人都難以想象,尤其是野外測量,測量人員不僅要有高度的責任心,更需要吃苦耐勞的奉獻精神。下山過程中,覃先森說道,如果心中有愛就不會覺累了。就像自己剛開始接觸測量的時候,成天背著儀器漫山遍野的跑,風塵仆仆,心里會有不痛快。后來,發現這項工作越來越有成就感,給自己定位,要做一行愛一行,一旦你喜歡,就要無怨無悔的堅持到底。”
生活中,勞動必將是一筆難得的人生資源和財富,人生的絢麗和精彩都是在不斷的勞動中,并勇于創造的過程中寫出來的。
如王志遠一樣的農民工“用辛勤勞動換來每一項工程完工的喜悅”,如王寧一樣的年輕人“在最美的年華里留下一段難忘的回憶”,如覃先森一樣的測量人“全心全意扎根現場撒播汗水是幸福的”,如李杰一樣的現場負責人“用心打造的工程能得到肯定再累也值了”,如馬欣然剛畢業青年一線員工的心語“人生第一份工作完美收官就是一個好的開端”。這許許多多的建設者,為促進一方經濟的發展,默默的用他們的青春、熱情播撒著辛勤勞動的結晶,用自身的實際行動展示著勞動者光輝形象,用心詮釋“我勞動、我光榮”這一句鏗鏘的詞句。